技術文章
(來源:北京日報)4月16日,北京市正式發布本市*新的PM2.5來源解析結果。此次研究采集的數據始于2012年6月,止于2013年12月,歷時一年半。結果顯示,北京市全年PM2.5的來源中,外來污染的貢獻約占28%至36%;但若遭遇傳輸型的重污染時,“外來者"的比例甚至可以超過50%。在北京本地所占64%至72%的排放中,機動車是“大戶",排放比例從29.4%上升至31.1%。
外來污染影響加大
*新的PM2.5來源解析結果,在北京PM2.5的來源中,區域傳輸貢獻約占28%至36%,本地污染排放影響占64%至72%。但如果遭遇特定條件下的重污染過程,區域傳輸的貢獻可達50%以上。
什么是特定條件的重污染過程?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解釋,28%至36%是全年的平均結果,但在優良天和重污染時,比例是不同的。一般在優良天中,外來污染的貢獻比較低,只占10%至20%左右;而一旦遭遇重污染日,尤其是傳輸型的重污染時,這個比例就會大幅上升,超過全年平均數。
北京發生的重污染一般分為三類,**類是傳輸型污染,即以外來輸送為主導的,會導致邊界站的濃度明顯升高,污染會像波浪一樣向城區和北部地區推進。張大偉透露,在傳輸型重染污日中,區域傳輸影響所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超過50%。**類是積累型污染,在逆溫、靜風等大氣環境比較穩定的情況下,污染就以本地排放為主,呈現出城區污染較高、郊區四個方向較低的特征。還有一類就是特殊型污染,比如燃放、秸稈焚燒、外來沙塵影響等。
此外,相比2012年PM2.5來源解析結果中外來影響所占24.5%的比例,此次結果中的28%至36%,也顯示出PM2.5的區域傳輸對北京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大。究其原因,張大偉表示,由于本市的排放治理措施力度比較大,所以本地排放的影響逐漸下降,這也顯示出治理措施已經有一定的成效。
機動車污染比例提升
2012年,本市曾發布2010年至2011年的PM2.5來源解析結果,當時機動車的比例占29.4%。而此次機動車排放占本地污染的31.1%。
“結果挺明確,機動車的分擔率*大。"張大偉說,通過與2012年的結果對比,機動車的分擔率略有增加,燃煤、工業、揚塵分擔率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。實際上,雖然機動車排放所占的百分比上升了,但全市的排放總量是下降的,只是其他的排放量比機動車下降得更明顯,導致機動車所占比例有所上升。如本市每年都要進行大規模的新能源改造,對燃煤治理的力度和速度都比較快。張大偉認為:“由此可見,對機動車的減排治理還得加大力度。"
有市民曾提出疑問,國外不少大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和北京相當,為何污染沒有這么嚴重。張大偉解釋,北京機動車的使用強度要比國外一些大城市高出兩三倍,在同樣保有量的情況下,使用頻繁肯定會加劇污染;而北京機動車的結構和國外也不盡相同,本市還有100多萬輛國一國二標準的老舊機動車。此外,雖然北京實施了國內**的排放標準,但油品質量和國外比還有差距。
張大偉透露,從此次的研究結果看,柴油車和汽油車的影響各占一半,但汽油車的數量是柴油車的十倍之多,可見柴油車的污染較大。特別是重型柴油車,單車每公里的排放量是汽油車的數十倍。從全市分布來看,柴油車的排放影響主要分布在郊區,如通州、亦莊、房山等,空間差異較大。
機動車“攪拌"道路揚塵
研究結果顯示,在北京PM2.5的主要成分中,包含26%的有機物,17%的硝酸鹽,16%的硫酸鹽,11%的銨鹽和12%的地殼物質等。
張大偉認為,綜合各項污染源,機動車對PM2.5產生綜合性貢獻——除了直接排放PM2.5外,還排放大量PM2.5的氣態前體物,包括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。其中,揮發性有機物中機動車的排放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,氮氧化物占排放總量的一半。這些氣態前體物本身就是PM2.5中二次有機物和硝酸鹽的“原材料",同時,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存在,也是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的關鍵物質。
張大偉透露,機動車對道路揚塵還有“攪拌器"的作用。道路揚塵和土壤風塵雖然都是塵,但道路揚塵里的PM2.5有大量有機物和黑碳,而普通的土壤風塵主要是硅等地殼元素。“由此可見,沉降到地面的PM2.5在機動車的攪拌下,被碾壓并再次揚起,對道路揚塵的貢獻非常大。"張大偉說。
研究意義
確定污染治理優先順序
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,PM2.5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等于2.5微米粒子的總稱,其來源非常復雜,既包括一次排放,也包括二次反應。但大部分的PM2.5都不是直接排放形成的,都需要通過二次轉化。源解析就是建立污染源與環境空氣質量之間的定性或定量關系,以確定大氣污染治理主要對象和優先順序,是科學施策的基礎。市監測處處長劉賢姝表示,源解析包含成分和來源兩方面,其結論在不同時間段和不同區域,與各個城市具體發展階段的特征相關。隨著本市大氣治理措施的不斷開展,排放特征可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,源解析也是動態的。鑒于源解析結果年際的變化不會特別大,環保部門會定期發布一段時期的結果。
研究過程
采集了6萬多個成分數據
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,環保部門等研究單位采用35個空氣子站連續監測的方式,掌握PM2.5時空變化規律。共選擇了東四、車公莊、通州、房山、懷柔等地11個采樣點,其中包括9個環境采樣點和兩個交通環境采樣點,具有一定代表性。采樣堅持了一年,通過對486個有效樣品進行52種成分測試分析,獲得了6萬多個成分數據。
采集數據范圍還包括本市的10類主要污染源,其中既包括像燃煤電廠等固定有組織排放源,也包含了道路揚塵等固定無組織排放源,還納入了機動車等流動排放源。而在機動車排放源中,分別選擇了33輛重型柴油車和12輛輕型汽油車做測試,這其中既包括北京本地車輛,也包括在京行駛的外地車輛。
張大偉表示,經過環保部和本市在內的三次專家論證,此次源解析監測布點合理、采樣規范、分析準確,方法科學、結果可靠,對區域來源貢獻分析結果合理,對本地主要來源及其貢獻率解析結果可信,對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。